沉降板主要用于监测水工建筑、铁路、道路、工民业建筑物分层沉降观测。
工作原理
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近沉降板和测杆以及保护管时,每次接长高度以1米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高变化量。
技术参数
钢底板:50cm×50cm,厚1cm
金属测杆:∮20~40mm厚壁过塑镀锌管
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50~75mm、壁厚不小于3~4mm的ABS管。
用于观测位移及沉降的基桩,必须置于不受填土荷重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基桩及位移观测桩在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沉降板在施工期间一般每填筑一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如果两次填筑间隔较长时,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设计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
观测控制标准
路堤中心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得大于10mm,边桩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得大于5m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应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具体施工中,控制沉降必须从施工前抓起。
施工前期;
必须建立 3~ 4 个观测基点,基点位置必须在沉降范围以外的区域,结合全站仪、水准仪等精密仪器,测量出基点位置的标高及相关基线方位。
然后在路基两边,即路堤坡脚处、坡脚以外 2m和 4m 处,对称埋置 3 个观测点,各观测点间距为 200m,这些观测点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土桩,尺寸大小为 15cm×15cm×150cm。
路基填筑前,以全站仪测定好的基点标高和基线方位为基础,作为初始位置,做好详细记录。
路基正式浇筑时,以每天进行一次观测为宜,如果测点位移以及沉降数值变化很小时,可采取 3 天测量一次。如果基本没变化,则可 10天测量一次,详细记录每次观测的数据。
为了控制沉降,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把握填层厚度和填筑宽度。当每一层初平之后,必须进行填层厚度的检查。一般而言,填筑的厚度要不能超过 30cm。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有超过范围的,必须采取减薄措施。利用推土机进行初铺时,必须控制摊铺的宽度,一般来讲,摊铺的宽度要大于设计宽度,一般大 50cm 为宜,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
一般而言,强度小而且透水性较差的土,填在下层,相反来说,强度大、土质较好的良性土填在上层。对于填土而言,必须全面保障其压实度,每填完一层,必须由专业人员对压实度进行检测试验。
如果密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强夯处理等,用以保障路基压实度。在高填土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排水工作。
填筑过程中,在填层设置横向的排水坡,坡度控制在 2%~4%,在路基两边设置交错排水沟,间距以 10m~20m 为宜。